“或”字引發的爭議 科研與廣告之間的糾葛
【儀器網 食品檢測】科學研究講究嚴謹性,因此在許多成果公開的時候,我們會經常性的看到“或”這個字,“或將”“或能”等詞也成為了科技報道中經常會使用的詞語。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說,這些字或者詞對于規范科學成果的表述有著重要的意義。但與此同時,這些“或”卻也成為商業廣告中,偽科學宣傳的“禍”。
如今,許多的產品在宣傳的時候都喜歡用“科學證明”來給產品加分,這一點在食品領域體現尤為明顯,例如無糖代糖飲料在宣傳的時候會強調“科學研究”提到的“高糖飲食的危害”,然后介紹“代糖”對于牙齒和身體的好處,再例如堅果類、黑巧克力類的零食,會強調“科學研究”表面這類產品“有益健康”等等。但是當你實際去尋找相關的研究成果的時候,就會發現,其實許多所謂的“有益健康”原文中的說法是“‘或’為人體帶來益處”。換言之,商家在宣傳的時候,其實已經刻意的將未經確定的推論定義為了既定事實,并用其為產品包裝上了科學結論認可的外衣。
就拿前面提過的堅果類為例吧。曾幾何時,每日堅果是零食類產品中的“當紅炸子雞”。而這類產品經常提到的賣點中除了補充人體微量元素外,要數“健腦”“預防抑郁及老年癡呆等疾病”這些更具吸引力了。那么堅果真的有這些效果嗎?
事實上,世界上有很多科學家都對堅果的營養價值進行過考究。其中西班牙科學家更通過長期對比實驗以及成分分析的方式,得到了“每天只需30克堅果,就足以獲得抗炎功效”的結論,因此,從“對大腦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”這點來說,堅果確實具備健腦的效果。但是能不能降低抑郁癥的風險,卻存在爭議。盡管,從各類實驗數據來說,堅果確實對預防抑郁展現出了積極的影響,但是這種影響與堅果的關聯并非絕對的,因此大量的報告中,都會用“或降抑郁風險”來表述該成果。
事實上,堅果這類本身還屬于健康食品,這類稍有“夸大”的宣傳,影響其實并不算嚴重,但是其他的就不一定了。例如被吹得亂墜的“黑水”,其實本身微量元素的營養價值微乎其微,甚至因為水源安全性問題,還可能影響腸胃。
如今科研不斷的朝向精準、準確、實事求是的方向發展,但是作為其成果轉化的一個重要方向,相關產品卻向著“斷章取義”的模式發展,這兩者顯然是相悖的。因此,從發展的角度來看,進一步規范廣告法,規范產品宣傳,對于科學普及工作的推進以及科研工作的落實都有著重要的意義。
(本文來源:儀器網,轉載請注明出處)
- 已推薦
- 0
- 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儀器網”的所有作品,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-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儀器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- 本網轉載并注明來自其它來源(非儀器網)的作品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
- 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。
- 明確18個具體污染物 重點控制的土
- 2023年H1質譜聯用儀進出口數據盤點
- 促進多發協力 科技部將建立“雙碳
- 購置儀器可獲補貼 海南啟動2022年
- 生態環境部:進一步推進農村生活污
- 浙江修訂重點實驗室管理辦法 打造
我要評論
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,與本站立場無關。